机械工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五个大类,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制造业重要的部门之一。2007年我市机械工业规上企业产值和利润增幅分别高于全市12.76个百分点和15.1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通用设备进入我市制造业前十位,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一、运行特点
2007年是“十一五”的第二年,我市机械工业的发展基本延续了
06年的趋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结07年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张。2007年,我市机械行业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83.71亿元,同比增长40.78%,于全市12.76个百分点。企业产值平均规模7466万元,同比平均增加1741万元,高于全市平均778万元,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平均规模已经超过1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增加幅度高达59.22%。(分行业产值平均规模见下表)
2007年机械工业产值平均规模
单位:万元
行业名称 |
2007年平均规模 |
比2006年变化 |
通用设备 |
4843 |
+717 |
专用设备 |
4029 |
+832 |
交通设备 |
3979 |
+1085 |
电气机械及器材 |
11346 |
+3038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 |
5517 |
+2052 |
机械工业 |
7466 |
+1741 |
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电线电缆制造、电池制造和起重设备制造三个行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2007年规上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74.51亿元、75.48亿元和28.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82%、59.67%和36.79%,三个行业在机械工业中的产值占比达到了62.74%,电池制造首次超过电线电缆制造成为我市机械工业中的第一大行业,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另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家用电力器具、汽配、自行车制造、通用仪器仪表等新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机械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下表为机械工业中发展较快的几个中类行业)
2007年机械工业产值增幅较大的中类行业
单位:亿元
中类行业名称 |
2007年产值 |
比2006年同期增长 |
家用电力器具 |
10.2 |
121.90% |
自行车制造 |
2.96 |
120.31% |
通用仪器仪表 |
3.65 |
92.54% |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 |
7.58 |
69.43% |
电池制造 |
75.48 |
59.67% |
汽车制造 |
6.71 |
57.86% |
2、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在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优化制造业产品结构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各机械工业企业的不懈努力效果显著,新产品产值率不断上升。2007年完成新产品产值105.25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43.77%,新产品产值率达到了37.1%,比2006年上升了0.77个百分点。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新生力量之一,推动我市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以下为新产品率较高的行业中类)
2007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较高的行业中类
单位:亿元、%
行业类别 |
主要产品 |
新产品产值 |
新产品产值率 |
液压和气压动力机械 |
液压机械 |
1.46 |
46.10 |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机械 |
木材加工机械 |
0.48 |
67.44 |
电工机械 |
拉丝机 |
1.66 |
79.12 |
机械化农业机具 |
收获机械 |
1.76 |
55.39 |
环保、社会公共安全机械 |
水处理设备 |
5.45 |
67.68 |
电池制造 |
蓄电池 |
39.48 |
52.30 |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
电脑袜机及软件 |
1.49 |
40.86 |
随着我市机械工业不断优化升级,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行业不断涌现。比如生产发电设备、驱动设备等设备原动机的汽轮机及辅机制造业,2007年3家规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1亿元,实现利润0.35亿元,行业销售利润率达到了23.18%;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一家规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0.24亿元,实现利润0.07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了30.44%;象环保机械制造、农机制造、通用仪表及其他通用仪器制造等行业2007年销售利润率都在10%以上,比200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以下为销售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中类)
2007年机械工业销售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中类
单位:万元、%
行业类别 |
利润 |
销售利润率 |
比2006年变化 |
锅炉及原动机制造 |
5797 |
13.19 |
+7.21 |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 |
1538 |
9.32 |
-0.75 |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
3746 |
11.17 |
+4.45 |
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 |
8094 |
10.64 |
+0.04 |
电池制造 |
55197 |
6.99 |
-1.32 |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
2752 |
8.49 |
+1.67 |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
1585 |
6.57 |
+0.44 |
3、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社会贡献不断增加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07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实现利润14.77亿元,同比增长39.4%,利润增幅高于全市15.1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5.26%,高于全市水平0.51个百分点。
社会贡献不断增加。2007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上缴税金7.91亿元,同比增长23.59%。以工业总产值衡量的全员生产劳动率2007年为61万元/人,比2006年增加11万元/人。
4、出口总额稳步增长,行业外向度不断提高
出口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市机械工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2007年出口总额继续稳步增长,规上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42.95%,比机械工业产值增幅高2.17个百分点,占机械工业产值的13.13%,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行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5、加大技改力度,电耗明显降低
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号召日益深入人心,同时物价影响到人员工资支出加大,促使如电磁线、汽配、家电等微利、纯加工行业加大技改力度,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007年其销售成本增长幅度均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了企业盈利空间。
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单位电耗。2007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总用电量65574.7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3.91%,低于产值增幅43.87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耗电量为231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32千瓦时/万元,单位电耗有明显下降。
二、存在问题
1、经济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
2004年我国全部工业的销售利润率为6.04%(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全国机械工业的略低于全国水平,为5.82%(数据来源于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浙江省机械联合会nba直播吧年报),而我市近两年机械工业的销售利润率处于波动状态,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5.37%和5.26%,2007年略有回落,均低于全国2004年水平,其原因有:
一是源于产出中成本比重过大。2007年我市机械工业的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7.59%,高于全国机械工业2004年的士比重84%(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如我市机械工业的重点行业电磁线行业,仅原材料电解铜占到产出的90%以上。由销售收入中成本占比过高,而留给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致使一旦原材料、运费、银行利息等成本因素一旦上涨,就会严重影响行业的盈利水平。
二是源于增加值率低。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而低增加值率意味着产出的增长是以大量耗费中间投入物资为支撑的,低利润率与低增加值率相伴随,则意味着即便是拼了设备(少提折旧)、拼了职工(低工资)也换不来更高的利润。这种建立在低水平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依靠要素投入数量实现的增长无法持久。
2、产品结构低度化状况没有根本改观
尽管从“十五”期间到“十一五”的第二年,我市的“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快,高附加值产品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来看,我市机械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为主,开发和产业化的新产品仍以零件、配件产品为主,而能体现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的专用机械产品、整机产品和关键部件产品较少。产品结构低度化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其原因有:
一是机械工业基础薄弱。我市一直以来以纺织和建材两大传统产业为主,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十五”期间才真正起步,而机械工业特别工业装备制造并不是能一簇而就的,技术、员工素质、管理理念、发展氛围等基础发展要素要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实现的。
二是产品创新能力不够。虽然每年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很多新产品的技术含量还不高,新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
3、区域分工中处于相对低端位置
无论是从长三角经济圈、杭湖宁产业带、环太湖产业带还是临杭产业带来划分区域,我市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长三角43个地级市的经济总量排位及综合实力仅高于舟山市;杭湖宁发展带和环太湖产业带中,湖州的经济实力也不容乐观。杭资企业大量落户我市临杭地区,一些在杭州市发展成本过大,产业层次相对不高、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向我市转移,这是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我市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分工中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
4、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紧缺
资金、设备、人是发展工业的三大要素,在民间资本相当充足的浙江来说,国家银根紧缩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人才的紧缺越来越成为我市发展工业特别机械工业的瓶颈。紧缺的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职业经理团队。在我市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家族管理体系比比皆是,引入职业经理管理规模的企业也由于出资人仍是企业主要的管理者,职业经理团队发挥效率的较低。同时由于职业经理这一行业刚刚起步,缺乏标准和管理经验,水平龀龇不齐。
第二个层次,技术人员和产品开发团队。产品质量和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这一动力依靠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产品开发团队来形成。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内引外联,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本市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少,涉及的工业领域也不多,缺乏一批始终服务于我市工业经济的技术和开发团队。
第三个层次,蓝领。技术工人是生产一线骨干力量。近几年我市的大专院校针对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与企业联合办班培养,但由于起步较晚,人员的积累和经验的沉淀不够,真正意义上的蓝领队伍还十分弱小。
三、对策建议
正如前面分析的,当前我市工业发展中存地的问题,最直接的体现是在产品结构、发展理念方面,但再深入的来看,可以发现都与技术能力和管理者的理念密切相关,或者可以直接追溯到企业技术能力不足和企业业主发展理念落后。由于技术能力不足,产品加工度低,导致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区域竞争力不强,而产业链过短或者是缺失又对行业整体技术能力的形成了制约,加上区域分工中所产生的中低端“锁定”的威胁,可以认为产品结构和发展理念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市机械工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我市机械工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充分认识我市机械工业中的比较优势产业,引导和鼓励产业做强做大,大力引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提升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以发展装备制造业方向,重点提升和引进发展整机装备、数控关键技术等产品、产业。做大做强起重设备、水处理设备、皮革机械、水稻作业机械、电脑绣花设备、涂装设备等现有的成套设备产业。大力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领域,继续引进发展车床、磨床、滚齿机、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产业,轻工、纺织、建筑及环保等专用设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业和内河船舶、游艇产业,抓住机遇发展整车制造产业(电动运动车、摩托车,混凝土泵车、混凝土运输车等改装车)。以产业领域拓展为契机,带动通用零部件、数控系统、金属铸锻件加工等本地专业化协作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
做强现有优势产业。继续引导蓄电池行业的产业梯度转移,鼓励有实力的蓄电池生产企业将加工中心向安徽、江苏的相对不发达地区转移,利用腾出的土地发展产业层次更高、产品附加值更高、发展前景更大的产业和产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发展多元化经济,转变发展方向,跳出相对单一的产品生产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大、做强现有比较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引进发展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项目,提升机械工业的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从而提升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2、进一步充分认识我市机械工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立足区域配套协作,优化产品结构。
我市目前在长三角的经济地位是由经济综合实力决定的,要认识并找到与其它地市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力量、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比较优势,结合我市机械工业的实际情况,立足区域配套协作,立足区域共同发展,重点以延伸区域产业链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机械关键零部件、组件,如电机、汽轮辅机、汽车部件、汽车电子、精密轴承、绿色动力蓄电池、机床刀具、太阳能电池组件、伺服驱动装置、输配电控制设备、通用仪表及其他通用仪器制造等,拉长区域产业链的同时提升产品档次。
3、进一步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加大推进“产、学、研”结合工程的力度,注重人才开发的人本化管理。
通过研讨会、论坛、集中授课等多种形式,向企业业主不断灌输并使之接受现代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以竞争为核心,以技术为动力,以信息化集整管理模式为平台,树立国际化经营意识,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作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把握市场竞争变化的规律,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
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关键是要在实效上下大功夫。政府模式、行业模式、感情模式、利益模式、使命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相结合,以利益模式为主要推广模式,以新技术运用和人才培养为载体,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利益为基础、诚信为保证的管理体制与长期的运作机制,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亮点。利用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扩展服务范围,使其从为个别企业服务为主转变成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主。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才开发管理逐步发展。加强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智能资本投资,开发职工的创造力。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活动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