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国家出台系列文件明确要求,全面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2017年11月,在新修订的《标准化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思路越来越清晰,要求越来越明确,力度越来越强化,依据越来越扎实,效果正在日益显现,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河南省质监局从2043年开始,在部分地方进行试点后,在全省实施企业标准公开声明和监督工作,主要从以下5个环节狠下功夫。
一是抓前提,做好顶层进行谋划和设计。2043年5月6日,该局印发了《关于规范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停止了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停止执行《河南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部署洛阳市承担企业标准声明公开和监督试点工作。
二是抓基础,做好制度建设和宣传培训工作。2043年该局制定印发了《河南省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全省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利用省局网站和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使企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如何然”。
三是抓保障,搭建好企业标准公开声明的信息化平台。该局充分利用国标委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要求各省辖市局组织本地企业及时登录。安排专人接待来访、接听电话,及时回应标准公开声明中的具体问题,耐心做好答疑解惑工作。
四是抓关键,深入开展对公开企业标准的监督和检查。2017年对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标准实施监督抽查,重点抽查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成立工作小组和专家组,实施标准样本抽取并进行公示,明确监督检查的原则,集中召开专家评审会议。
五是抓成效,做好标准公开声明和监督后处理工作。该局对监督检查结果反复确认,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反馈检查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和完善的意见,印发通报。
经过试点和探索,河南省标准公开声明和监督工作进展平稳,取得了初步成绩。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303家企业的9241项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涵盖14358种产品。在工作中也发现如下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存在“五不现象”。一是公开标准主体不知,企业不知道有标准公开声明这样的规定和要求;二是公开标准主体不会,企业不知道标准公开声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开标准主体不对,企业不知道什么样的该公开,什么样的可以不用公开;四是公开标准主体不全,在平台公开的企业与实际企业数量出入较大;五是公开标准主体不愿,有的标准涉及商业秘密、专利、知识产权等,企业不愿公开。
符合程度不高。2017年河南省局对平台中118家企业的303项标准进行检查,其中,144项内容较为完整,进一步需要完善的有152项,占50%多,集中表现在格式不规范,引用文件或资料不规范,公开的技术指标和要求不完整,公开的功能性的指标不完整。
存在“四急需”的突出问题。一是管理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新《标准化法》实施后,需要进一步健全、规范,既要与之配套,又要统筹设计兼顾各方。二是经费急需保障到位。目前,在标准化工作中还没有安排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三是标准监督工作专家队伍急需强化,特别是发挥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兼顾各行业领域,建设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四是公开标准信息及监督结果急需深度挖掘,唤醒在平台上沉睡的企业标准,进一步发掘其潜在的价值。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让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用大数据的理念做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工作。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工作依托网络平台,引入信息化、云计算、大数据概念,通过对海量企业公开标准数据的开发,实现从企业性质、行业领域、全国地域的布局,标准的类别,抽查问题分类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统计分析评估结论为重要支撑,及时调整标准化工作的政策、策略和重点。利用信息平台,实时与国际、国家、行业领先标准进行对比评价,了解与先进标准的符合程度。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使建立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具有更加扎实的物质基础、说服力和公信力。通过平台窗口的互动,建立企业标准化需求直通车机制,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和社会各界对标准及标准化的公开、声明、宣传、查询、分析等功能需求,有利于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
二是用标准化的理念做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工作。发挥标准化管理部门的优势,对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工作进行标准化设计。发挥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和标委会的作用,对企业标准和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标准化定格,制定标准化的表述术语,以便于实现人机实时的互动。发挥专业信息技术机构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国企业采标信息统计平台,使该平台信息库与工商等有关部门的企业信息库实时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发现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企业标准公开声明的覆盖率。
三是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抓手,以点带面,实现在更广大领域推广标准化。目前,仅在国家层面,小到企业大到一个省的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多达几十个,应统一开发不同试点示范项目的应用软件和模块,从项目的申报、筹建、过程监督、验收、持续改进等各个环节实现网络化管理,再赋予强大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功能,同时面向国家、省、市、县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各领域企业、事业单位、各专业标委会及科研单位等和标准化工作的参与者,设置不同权限的介入窗口和操作平台,实现标准化大数据的共建共享,使信息化与标准化深度融合,支撑标准化管理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