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为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坚实基础。
推动三大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重要内容。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已经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关键是切实、持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我们才能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开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落后国家在工业化较早阶段实现高速增长相对容易,而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过渡中,发展的难度明显增大。二战以后,许多国家进入工业化进程,并达到中等收入阶段,但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只有13个经济体。一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增长迟缓甚至倒退。如果说在高速增长阶段数量规模扩张容易见效,短期内就能大变样,而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提高质量效益见成效、上台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将会遇到以往高速增长阶段未曾遇到的挑战,要面对并解决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从根本上说,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
首先,要解决好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问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如果试图继续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不注重质量效益,要么速度上不去,要么短期内上去了,还会掉下来,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一个时期后算总账,实际增长速度反而是低的。所以,强调质量效益,强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长时期看,实际上对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是有利的。必须纠正“唯GDP”倾向,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就业创业、质量效益、风险防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优胜劣汰,还是稳定企业家预期、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要求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政府是否更好发挥作用,也要看是否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产权保护、国企国资、土地、财税、金融、政府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深化改革要重视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划出底线;同时要重视地方、基层和企业的改革探索,通过试错减少改革的不确定性,找到符合长远方向又切合实际情况的改革办法。
再次,更加重视创新环境建设。成功的创新取决于诸多条件,根本的一条,是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条件,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科学家等创新主体的稳定预期,各种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创新不同阶段金融产品的有效服务,产业配套条件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支撑等。国内外经验表明,成功的创新主要源于区域性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就是由于这些地区比其他地区具备更好的创新环境。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创新要素市场,形成改善创新环境的地区间竞争机制,推动更多的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脱颖而出。
第四,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关键是如何把理念转变为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不仅要做减法,治理污染,更重要的是做加法和乘法,形成新的消费升级动能、经济增长动能和创新发展动能。促进绿色发展,要注重生态资本核算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使绿色发展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的公益活动,转变为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日常经济活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
第五,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处在追赶期,不能自满自负,需要继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这正是我国在总体上已不再缺少资金,但仍要引进外资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走出去,对接国际上处在价值链中高端的技术、管理、供应链、营销渠道、品牌、人才等优质要素,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开放型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