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管理 >> 质量不是件便宜事...
×

质量不是件便宜事

2017-04-10 14:43阅读数:2712

不久前,华为总裁任正非在松山湖华为手机工厂考察时发表《我们的目的是实现高质量》的讲话,里面有些关于质量的论述很是耐人寻味。

他说,饱和经济时代的特征就是走向高质量。我们要瞄准高质量前进,敢于投资,要以胜利为中心,不以省钱为中心。我们所有业务的本质是实现高质量,高质量的实现是需要投入高成本的。华为30年来干了啥,就是不停地花钱,构建起了这个平台,这不是随便就能拷贝的。谁能打败华为?只有我们自己,如果搞个低质量,一下子就让我们栽了。

任正非的意思很明确:质量是企业立身成命的根本,没有高质量企业就完了;但要达到高质量,需要花本钱,花大本钱。

我们注意到,现在的企业大都懂得质量的重要性,讲起质量都有一套嗑儿。但问题在于,“质量”二字往往只是挂在嘴上,很少能够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毕竟,质量并不是件便宜事,正如任正非所说,是需要投入高成本的。一提钱,许多企业就搞不清轻重了,让他在质量上下本时,就变得缩手缩脚。这从质量管理人员的设置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比如一家300多人的企业,从事质量管理的职员只有两个。而且这两个人的职位也比较低,所干的活儿无非是检验产品合不合格,以及准备一些与质量有关的材料,以应对监管部门的考核,维持那个装点门面的ISO证书。

除了职位少、职位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本身既虚化也难做。不少企业设立质量管理职位其实就是个摆设,更多是让外人看的。所以,在这个职位上安置的多是岁数大、体格差的员工。而当企业经营困难,需要进行裁员时,质量管理部门常被当作“不出效益”“吃闲饭”的部门第一个裁掉。职能被虚化,当然就没有实权,工作就很难开展。管人人不听,活也没法干,必然干不久,所以质量岗位调换非常频繁。在一家民营企业里,曾出现1年调换4任质量经理的情况。广州有一家企业,建立十几年时间,做得最久的质量经理只干了8个月。

而在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中,调换频次较高的常是人力、采购、财政等部门的职位,而质量工作岗位则很少变更。因为在这些企业看来,质量管理人才与质量本身一样,都必须稳定才行。懂得质量需要稳定之外,他们更懂得保持这种高质量的稳定性的基础,是高额而稳定的投入。这无非有两项:质量管理人员和相关设备。最基本的设备投入必不可少,这一点不用多谈,而就人员来讲,第一点就是必须保证足够的数量。通过研究成功企业案例发现,要保持企业能够产出足以在市场站稳脚跟的高品质产品并高效运转,质量管理人员应达到占公司总人数5%~10%的数量。而且,这些职员应涵盖包括质量检验员、质量技能工程师、质量体系工程师、质量研发工程师、质量管理经理等在内的所有质量相关领域。保证了人数之后,还要保证这些人能够用心干活儿,这就需要激励机制起作用。用什么激励?当然需要花钱。

任正非说:“我们要利用世界上一切优势资源,一切先进的工具和方法、一切优秀的人,实现高质量。”这所有的“一切”,光凭一张嘴说是拢不来的,那得下成本、花大钱。华为能走到今天,的确靠的不是嘴上功夫,而是花了真金白银。资料显示,去年华为拿出110亿美元(占总营收的近15%)搞研发,力度之大超过苹果、三星(两家研发投入占比分别是4.6%和7.73%),这其中的很大部分就用在了质量提升方面。

既然这是个质量时代,那么它的逻辑必然就是质量投入决定企业收益,决定企业命运。 《中国质量报》

登录|注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