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企业如何构建产品实现标准体系...
×

企业如何构建产品实现标准体系

2025-04-28 16:20阅读数:21

GB/T 15497-2017《企业标准体系 产品实现》规定了企业标准体系中产品实现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产品实现标准体系构建。产品实现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产品标准子体系、设计和开发标准子体系、生产/服务提供标准子体系、营销标准子体系、售后/交付后标准子体系。企业可根据产品类型和产品实现的过程对产品实现标准体系及其子体系进行再设计,包括删减、增补或整合标准体系的内容等。

基于GB/T 15497-2017《企业标准体系 产品实现》构建产品实现标准体系,需要围绕该标准的核心要求,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系统化设计标准框架并落实执行。以下是具体实施步骤及关键要点:

一、理解GB/T 15497-2017的核心要求

1. 适用范围与定位

   该标准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产品实现过程(包括服务类产品),明确了企业标准体系在产品策划、设计开发、生产/服务提供、监测与改进等环节的要求。它强调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兼容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支持企业实现质量、效率、成本等综合目标。


2. 关键要素 

   - 产品实现策划:要求企业对市场需求、法律法规、资源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产品标准、技术规范及质量目标。  

   - 设计开发标准化:需制定设计输入/输出规范,融入标准化审查,确保设计成果的可制造性、可维护性。  

   - 生产与服务控制:涵盖工艺标准、设备操作规范、供应链管理标准等,强调过程稳定性。  

   - 监测与改进:通过检验标准、客户反馈机制、数据分析等方法持续优化产品实现流程。标准体系需与企业发展同步更新,形成PDCA循环。


3. 与相关标准的衔接

   标准强调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 15496《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等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形成“技术+管理+工作”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





二、构建准体系的步骤与要点



(一)体系规划与需求分析

1. 明确范围

   - 确定产品实现覆盖的环节(研发、采购、生产、检验、交付等)。

   - 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如强制性国家标准GB、推荐性标准GB/T)。

2. 需求分析

   - 通过调研,梳理企业现有标准、流程与GB/T 15497-2017的差距。

   - 结合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目标。


(二)设计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GB/T 15497-2017,产品实现标准体系应包含以下层级:  





(三)标准编制与整合

1. 引用与转化

   - 直接引用适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GB/T 19001、GB/T 2828.1)。

   - 将企业内部经验转化为企业标准(如《XX产品设计规范》《工艺参数控制标准》)。

2. 内容要求

   - 技术标准:明确量化指标(如尺寸公差、性能阈值)、试验方法(如盐雾试验条件)。

   - 管理标准:规定流程节点(如设计评审、首件检验)、责任分工。

   - 工作标准:细化操作步骤(如设备调试流程)、安全注意事项。


(四)体系实施与运行

1. 组织保障

   - 设立标准化管理机构,明确归口部门(如质量部或标准化办公室)。

   -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技术、生产、采购等部门协同。

2. 培训与宣贯  

   - 分层级培训:管理层(体系意义)、执行层(标准操作)、新员工(基础要求)。

   - 通过案例教学(如典型质量问题分析)强化标准应用。

3. 数字化工具

   - 使用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固化设计标准。

   - 通过QMS(质量管理软件)实现检验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


(五)监控与持续改进

1. 动态监控 

   - 设定KPI:标准覆盖率、工艺参数符合率、一次检验合格率等。

   - 定期内审,检查标准执行情况(如抽查作业记录是否符合SOP)。

2. 改进机制 

   - 根据客户投诉、生产异常等反馈修订标准(如优化工艺参数)。

   - 每年度评审标准体系,淘汰过时标准,补充新技术要求(如环保材料替代)。



三、企业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

1. 分阶段推进

   - 初期:梳理现有标准,识别关键流程(如设计、采购、生产)的标准化缺口。  

   - 中期:制定核心标准(如《产品设计规范》《供应商评价标准》),试点验证后推广。  

   - 长期:通过信息化系统(如PLM、ERP)固化标准,实现动态优化。


2. 跨部门协同机制 

   - 成立标准化委员会,由技术、生产、质量等部门联合参与;  

   - 定期评审标准执行效果,结合KPI考核(如一次检验合格率、交付准时率)。


3. 资源与能力保障 

   - 中小企业可借助行业协会或第三方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获取标准化模板和标准资源;  

   - 大型企业可培养内部标准化专员,推动全员参与。


4. 风险规避 

   - 避免“为标准化而标准化”:需结合企业实际,避免过度复杂化流程;  

   - 关注标准灵活性:在严格管控核心指标的同时,允许非关键环节的适度创新。


5. 合规性优先 

   - 确保技术标准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如安全、环保要求)。

   - 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标准更新。


6. 可操作性

   - 避免标准过于理论化,需与一线操作结合(如用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

   - 简化冗余流程,例如合并重复检验环节。


7. 灵活性  

   - 对定制化产品,可在通用标准基础上增加“特殊要求”附录。

   - 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标准扩展(如新增工艺模块)。



四、企业应用案例与效益

案例1:某家电企业

  - 依据GB/T 15497-2017,将产品设计标准细化到电路板布局、EMC测试方法,并通过PLM系统管理版本,使产品设计周期缩短20%(标准化模块复用率提升至60%);供应商来料不良率下降15%(制定《供应商质量协议》并嵌入采购合同);客户投诉率降低30%(建立《售后服务响应标准》,明确问题分类与处理时限。


案例2:某汽车零部件企业 

  - 制定《供应商物料检验规范》(引用GB/T 2828.1),结合MES系统实时监控生产参数,产品不良率下降15%。


案例3:某制造业企业

- 典型需求:确保产品一致性、降低不良率、缩短交付周期。  

- 痛点:  

  - 设计图纸与工艺文件不统一,导致生产误差;  

  - 供应链质量波动影响最终产品性能;  

  - 缺乏全流程标准化,依赖个人经验。  

- 标准体系应用:  

  - 建立设计规范库(如公差标准、材料选用标准);  

  - 制定供应商质量管理标准,明确检验流程;  

  - 通过工艺参数标准化(如温度、压力)提升制造稳定性。


案例4:服务业企业(如软件开发)

- 典型需求:服务交付质量可控、客户需求响应敏捷。  

- 痛点:  

  - 需求变更频繁导致交付延期;  

  - 代码规范不统一,维护成本高;  

  - 缺乏服务验收标准,客户满意度波动。  

- 标准体系应用:  

  - 制定需求管理标准(如需求优先级评估规则);  

  - 推行代码开发规范(如命名规则、注释要求);  

  - 建立服务交付验收标准(如性能测试指标、用户手册模板)。


案例5:华为IPD流程

 -通过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将市场、研发、生产等部门协同标准化,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案例6:丰田TPS(精益生产)

 -通过标准化作业(Standard Work)减少浪费,提升效率。


GB/T 15497-2017为企业提供了产品实现全链路的标准化框架,企业可基于GB/T 15497-2017逐步构建科学、实用的产品实现标准体系,实现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提升产品质量、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实施关键在于高层重视、全员参与,以及与企业战略目标(如数字化转型、精益管理)的深度结合。企业需根据自身规模、行业特性灵活调整,避免生搬硬套,最终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标准驱动”的转型,达到产品高质量、低成本、快速交付的目标。


转自:西安融军通用标准化研究院

登录|注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