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标准的结构是什么?
标准的文本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标准的不同内容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标准中组成每一类功能的内容单元称为“要素”。在起草标准的内容时,出于表述的需要,将标准内容划分成具有从属关系的若干“层次”。标准的层次是标准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标准中发挥各自功能的“要素”和标准内容的表现形式“层次”’构成了标准的结构。搭建标准的结构是起草标准首先要从事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确立标准的技术内容,开始起草标准草案时,要从标准的技术内容出发合理安排标准的要素和层次,才能在此基础上编写标准的具体条款,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标准文本。
二、制定标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首先,标准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ISO/IEC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 通用词汇》第3.2中规定“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标准的制定应当反映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在标准立项前和编制过程中应当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调查论证,以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时效性。其次,标准是公认的技术准则,是利益相关方协调一致的产物,因此标准的制定需要广泛征求意见,以获得专家的认可、利益相关方的广泛认同,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再次,标准的制定还应当遵循相应的制定程序和编写规则。《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等规章,《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GB/T20000)系列国家标准、《标准编写规则》(GB/T20001)系列国家标准、《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GB/T20002)系列国家标准等推荐性国家标准,都对标准制定的一些基本程序和编写规则作了相应的规定,推荐给社会采用。只有符合上述标准制定的基本要求,才能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提高标准质量。
三、理解标准的专业性
标准引领、规范和赋能行业建设发展,作为技术规则,其权威建立在专业性、科学性基础上。标准代表着先进与合理,人们信奉“符合标准才是对的”。标准化活动是将标准化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标准化对象的过程,标准化自身不是一个独立行业,离不开标准化对象这个“宿主”。我们讲的标准化建设,实际上是指标准化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可见,标准化实质是专业化治理,是专业领域建设的一部分,不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不深刻理解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难以编制出科学适用的标准,也难以正确应用和实施标准。从学科专业角度看,标准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
四、标准出版的必要性
标准的出版发行是为了确保标准的正式说明或解释得到正式传播,防止误传或篡改。根据《标准出版发行管理办法》规定,标准必须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正式出版单位出版。标准的正式说明或解释由标准的审批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组织编写,并由有关的出版单位出版,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编写和出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标准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能获取到正确的标准信息,从而促进标准的正确实施。
五、标准的使用价值
标准的使用价值是标准的自然属性,就是说,要制定一项标准首先是因为它有用,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要用到它,这是很自然的。没有用的东西人们不会去花功夫研究制造它。标准的使用价值是通过它的适用性表现出来的,如果一项标准的适用性广,可以在多个领域和长时期内被广泛使用,这一类标准就属于基础性标准,反之就属于专业性标准。专业性标准的适用性随其所规范的事或物的重要程度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的适用性如何,可以作为衡量一项标准的使用价值大小的客观尺度。
六、标准如何提升企业质量?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成功,质量成为关键因素。而标准化则为提升质量、确保一致性提供了基础。标准化与企业质量管理。企业标准化管理涵盖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多个方面,它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突出企业最高管理者作用,构建先进质量文化,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推动企业全员参员质量工作,确保各个部门和员工在工作中遵循相同的准则,使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这样不仅避免了混乱和不必要的浪费,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标准化与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关键。通过标准化,企业可以实现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控制。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这不仅确保了产品的质量,也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标准化也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追求以质取胜求发展,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标准化与成本控制。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成本。通过精简工作流程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标准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由于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企业在采购、库存、物流等环节也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标准化与可持续性发展。除了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作用,标准化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广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标准,企业可以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同时,标准化也有助于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七、如何确定标准的需求?
在制定企业标准之前,企业应该先核实产品或服务是否已有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企业做出决策,并为后续的标准制定提供指导。通过核实现有的标准,企业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相关标准已存在且适用:如果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已经存在,且适用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可以选择直接采用这些标准。这样做有利于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行业通用的标准化要求,简化了标准制定的过程,并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二是相关标准已存在但不适用:有时候,尽管相关标准已存在,但并不完全适用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对现有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补充,以满足其特定需求。
三是相关标准尚不存在:如果针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尚未存在适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企业就需要着手制定企业标准。在制定企业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特性、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等因素,确保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八、标准立项的判断方法
标准立项取决于标准是否必要,是否能解决问题,是否能产生相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标准制定部门应广泛调查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团体、消费者和教育、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标准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评估,通过网络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根据评估结果或公示意见决定是否立项。立项评估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做到客观公正,保证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标准能够得到制定,避免价值不高的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
九、为何标准不能纸上谈兵?
起草标准不能纸上谈兵,生产经营企业往往最为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践、管理实践,最为了解所处行业的总体状况、所处的技术水平及所需着力防控的风险点。企业可以负责或参加标准的起草工作,成为标准的主要负责起草单位和主要负责起草人之一,或成为参加起草单位。企业可以提供本企业标准作为行政标准的参考,也可以编写标准的部分内容,或对标准提出修改建议,或验证标准内容,或参加标准审查等环节。标准尽管不具有法律规范外观,直接针对的对象是技术性的事务,但仍会间接影响生产、经营企业等利害关系方的利益,因此,需要设计精妙的程序装置,让企业有发表意见的适当机会。负责标准起草的行政部门可就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通过有关门户网站、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向包括企业在内的多元主体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向涉及的有关企业定向征求意见。目前标准制定过程中,更多听取行业骨干企业意见,标准制定者会认为,这些骨干企业有更高的组织化程度,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能更好代表企业和行业利益。但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约占全部企业总数99%以上,可能有着更强的生命力与更灵活的组织形态,可能对市场变化和动态有着更为敏锐的感知,对企业遵从标准的合规成本也有着更敏感的体认。对于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应给予政策上的激励与扶助。
转自:学习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