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10年评估报告、2018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2018年专利代理行业发展状况3方面重要内容。
《纲要》目标已基本实现
自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纲要》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迅速发展、成效显著。知识产权在激励创新创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龚亚麟说,《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具备了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龚亚麟透露,我国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增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2007~2017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8.4万件增长至135.6万件,居世界第三位。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从235.3万件增长至1492万件。著作权年登记量从15.9万件,增长至274.8万件。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数量大幅增长。
知识产权运用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高价值核心知识产权,有力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促进了品牌经济、特色农业发展和文化繁荣,知识产权运用新模式不断涌现。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全面强化,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及时性不断提高,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正在形成“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格局。
与此同时,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上海浦东、深圳等地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基础环境进一步夯实。截至2018年3月,全国76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主营业务为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超过2.6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量超过15万人。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2007~2016年,我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累计达1705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稳中有升
日前,我国2018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出炉。据了解,该满意度总体得分为76.88分,较2017年提升0.19分,满意度稳中有升。
2018年满意度分项指标评价中,法律与政策保护满意度最高、宣传教育满意度年度提升最多。其中,法律与政策保护满意度为78.86分,7年来,一直得分最高并始终保持上升态势。宣传教育满意度为76.32分,比2017年提升1.68分,提升幅度最大,其提升得益于对社会宣传工作效果满意度的积极评价。
从不同类型的被调查主体看,权利人、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3类群体中,专业人士人得分最高,为78.80分;社会公众年度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提升了4.30分。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巡视员毛金生说,据初步分析,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分能稳定保持在75分以上的良好水平且有所提升,客观反映出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的充分认可。
毛金生说,总体来看,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对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较为满意,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充分利用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工作,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更加有力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专利代理行业呈健康良好发展态势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专利代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专利代理行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专利代理行业呈现出规模逐渐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拓展、运行体系更趋健全的良好发展态势。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副司长赵梅生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国获得专利代理师资格证人数达到42581人;执业专利代理师为18668人;专利代理机构达到2195家,较2017年增加371家,增长率为20.3%,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赵梅生透露,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完善行业监管机制,79家因未按期提交年度报告被列入专利代理机构经营异常名录,4家被列入首批严重违法专利代理机构名单。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利用代理机构年报信息,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128家代理机构实施主动监管,地方局对上述代理机构实施重点监管,要求限期整改。
赵梅生介绍,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面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年内批准设立专利代理机构371家,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做到零超时。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全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优化考试服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夯实行业发展人才基础。2018年,考试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39342人,其中5232人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