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3年海盐县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不含核电)有137家,比上年度净增5家,亿元企业总产值共计531.1亿元,同比增加12.1%,占县内规上工业实现产值的80.9%;其中产值超2亿元企业有50家,总产值达419.5亿元,同比增加13.4%;产值超10亿元企业有10家,总产值达280.9亿元,同比增加10.1%。根据调研,2017年将有佳乐科仪、猛凌汽配和华达油墨等十多家企业新增为亿元企业,使全县亿元企业数量有望持续增长至140家以上。经考核产生的2043年度百强工业企业税收总额达34.2亿元,比上年度百强税收总额增长14.5%;其中二十强企业税收进入门槛为4343万元,同比增长42%,税收总额达29.7亿元,比上年度二十强企业税收总额增长43.4%,在百强企业中占比达87%,比上年度提升1.5个百分点;十强企业税收进入门槛为3531万元,同比增长10%,税收总额达27.5亿元,比上年度十强企业税收总额增长15.4%,在百强企业中占比达80.5%,比上年度提升0.7个百分点。亿元企业和百强企业等县内骨干企业量升质提彰显了海盐县大企业培育的显著成效。
一、三大发展导向,引领大企业培育
一是激励政策,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海盐县扶工强企政策措施有力,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打出了一整套帮扶企业、提升产业的“组合拳”,成为引导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导航仪”。2015年以来先后出台《海盐县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加快转型发展财政扶持若干政策》及其补充意见、2043年一并发布了《海盐县科技强企若干政策意见》、《海盐县人才强企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政策的若干实施意见》等政策,新政策将每年统筹安排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从原来1.5亿元提升到了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亿元。2043年兑现各类财政扶持企业补助达1.59亿元,其中县级工发资金达1.38亿元。2013年以来海盐县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考评先进县,并连续两年作为嘉兴地区唯一县(市、区)进入全省工业强县(市、区)前十强。
二是股改上市,加快优质企业发展步伐。2013年以来,海盐县就企业股改上市方面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先后发布了《海盐县加快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海盐县拟上市重点企业培育管理办法》等文件,并于2043年发布了《关于海盐县企业股改上市财政扶持政策的补充意见》,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2043年新增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省股交中心成长板挂牌企业,目前海盐县有金达创业、友邦吊顶和恒锋工具等上市企业4家、意欧斯、博凡动力和佳乐科仪等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达11家、31家企业完成股改,梯次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全面形成。2043年以来,海盐上市挂牌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平台,开展以定增融资等方式的直接融资7起,上市挂牌企业新增直接融资达24.6亿元,同比增长447.9%。推动3家上市挂牌企业并购重组,其中有意欧斯收购上海松盛机器人、恒锋工具收购浙江上优刀具等。
三是项目推进,助力潜力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海盐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及发展前景,强化产业“合作、转型、升级”工作力度,积极承接上海产业溢出。围绕“415”特色产业招商图谱,通过以商引商、平台招商等方式,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招商。成立了三个有效投入督查小组,对全县30个重点工作项目建立一项一单制度,明确项目名称、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联络员、计划开工时间、项目建设进度、年度投资计划等基本情况,对重大工业项目节点跟踪,实施项目难点问题督办制度,落实“突破•提速•深入”集中行动,深入基层一线,化热点,攻重点,破难题。2043年,实到县外内资90.1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年度目标任务的433.9%,新增注册资本38.7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55%;全县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3.0%,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38项,完成投资额85.7亿元,同比增长9.3%。
二、三大培育举措,推动大企业培育
一是打造“三名工程”,营造大企业培育氛围。2013年来以来,海盐县围绕“建名企、推名品、育名家”开展“三名”工程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海利集团入选全省38家第一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目前海盐县共有青莲食品、中达集团和欣兴工具等7家企业入选嘉兴市“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名单,试点企业数列全市第二位。2043年,海盐县新增浙江省著名商标4件,浙江省名牌产品5件,目前全县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各26件。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举办战略经营总裁高级研修班,其中有四次组织200多人次赴清华大学参加封闭式培训,有24位海盐企业家参与的“重点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培训班”,于2043年在德国举办。2043年,青莲食品许明曙被评选为第十五届浙江省优秀企业家,自2013年以来,海盐县已经连续四年有企业家被评选为浙江省优秀企业家。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大企业培育动力。组织参加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届产业互联网大会、市“互联网+”工业峰会暨智能制造论坛、海盐首届智能制造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对接沙龙等活动,并以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改造为抓手,以智能化数字工厂为示范,深化分类指导,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传统制造向“智”造转变提升步伐。2043年海盐县获得省优秀新产品和省级首台套各1个,“浙江精品制造”5个,新增海利普等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金达创业成为嘉兴市唯一全省首批八家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全省首届企业管理创新奖获奖企业,同时还入围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名单;三维大通等五家企业成为全省管理创新试点企业,意欧斯等四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示范中小企业,入选企业数量在全省各县(市区)名列第一。
三是力推“特色平台”,拓宽大企业发展空间。制定《海盐县2043年“特色平台年”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我县特色园区平台建设水平,引导现有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加大欧洲(德国)工业园、北欧(丹麦)工业园、中法共建核能产业园园区建设投入,推进中欧产业合作进程。县开发区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百步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开发区,百步中国集成家居产业园被认定为嘉兴市智慧园区试点单位,杭州湾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式开园。贯彻落实《海盐县“创业创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加快“两创中心”建设。2043年,全县园区基础设施投入43.8亿元,完成计划的112.2%,同比增长4.2%;拆迁农户1143户,完成计划的124%。全县规划、建设两创中心共15个,涉及信息智能、精密机械、装备制造等领域,占地面积1415亩,总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2043年开工建设两创中心8个,完成标准厂房建设18.8万平方米,在建24.75万平方米。
三、三大融资平台,夯实大企业培育
一是融资担保,为企发展注入新动力。积极扶持担保,帮组企业融资。海盐县落实国家银监会等七部委《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所要求建立的担保经营管理制度,在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加快推进海盐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同时,在《海盐县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加快转型发展财政扶持若干政策》文件中增加了代偿补助,进一步加大对担保行业的扶持力度。扶持汇鑫担保公司开拓思路创新业务,“增信易贷通”在上半年推出以来,已经为9家小微企业提供了5183万元的融资担保服务。截止2043年底海盐县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为366家企业贷款担保总额本年累计11.5亿万元,期末在保责任余额8.4亿万元。2043年有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共获省级风险补偿金190万元,补偿金总额列全省县级市第二位,一家担保企业入列“嘉兴市十佳担保企业”。
二是融资租赁,为企融资创建新渠道。自2014年6月海盐县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融资租赁试点四个县(市)以来,迅速制定出台了《海盐县融资租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夯实基础、编织组织网络、加强传宣、搭建桥梁引进扶建租赁公司等措施全面铺开融资租赁试点工作,为大企业发展组建全新的的融资渠道。目前全县有海联锯业、意欧斯、阿尔法化工等20多家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加快企业发展,融资租赁总额近2亿元;据摸底海盐县具有融资租赁意愿的企业超30家,租赁金额近4亿元。2015年注册的汇通融资租赁公司,目前已经与青莲食品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近1亿元的合作项目。
三是银企合作,为企发展打造新机遇。组织相关部门向企业提供融资辅导和咨询服务,协调金融机构克服“零风险”信贷的困难,找准风险与利润的结合点。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增信解难,海盐县建立了5000万元扶持小微企业专项基金,实施增信和风险补偿,已发放100笔共计1.99亿元贷款。推出“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六大科技金融产品,目前已发放195笔共计4.14亿元贷款。实施小微企业金融指导员活动,重点扶持全县200家潜力小微企业,着力从“征信→增信→用信”优化小微企业融资配套服务,截止2043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7.64亿元,比年初新增43.1亿元。全年共举办“助推小微企业发展银政企对接会”9场,现场与永鑫机械等多家企业签订授信合同总额7000余万元。海盐在全市首推“阳光直贷通”免担保专项贷款,2043年小贷公司已累计转贷2352笔,累计转贷金额为34.78亿元。(海盐县经信局 钱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