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是质量的基准线。有人说,消费品生产升级缓慢都是标准惹的祸,因为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水平偏低。为此,近日,一份具有台州本土特色的《台州市“标准化+”行动计划》出炉,将原本的“高大上”的“标准化”融入到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和市财政局等40个相关部门。
这份《台州市“标准化+”行动计划》,让台州的“标准化”接地气,做到全民“标准化”,将推动台州标准规范化,全面融入科技创新体系,汇聚市场创新要素,助推我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起到催化效应,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推动我市产业迈向中高端。
那么,在这份“标准化+”行动计划中,我市对标准工作到底做了哪些规划?会有哪些行动呢?
目标
到2020年,建成具有台州特色的“标准化+”工作体制和机制
未来三年,台州在“标准化”建设上的决心和目标,跃然纸上。
到2017年,台州市市场主体标准活力将被有效激发,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标准化+”在创业创新、提质增效、社会服务、绿色发展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与“机器人+”“互联网+”等共同形成加快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叠加效应。
三年时间,台州市的标准创新体系将进一步得到完善,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标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持续加强,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标准的能力不断提升,培育企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个以上。制定体现创新能力、竞争优势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数量明显增加,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全面推行。
同时,台州市力争增强台州标准话语权。将筹建全国和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1个以上,主导或参与制(修)定国际和国家标准60项、行业标准70项以上、地方标准(含市级规范)20项以上,规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63.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2%以上,标准供给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台州市将建成具有台州特色的“标准化+”工作体制和机制,培育和打造一批掌握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企业,标准供给能力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强公共服务、强化制度供给、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