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行业动态 >> 海盐:立足“破立”并举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

海盐:立足“破立”并举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08-02 14:04阅读数:2689

    坚定沿着新发展理念指引的发展之路走下去,需要全省各地做好“破”与“立”的文章,坚持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减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腾退化解旧动能,破解无效供给,另一方面做好培育新动能的“加法”,既“有中出新”加速传统产业的更新升级,又“无中生有”培育新兴产业,加速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换道超车。

    海盐深入贯彻“八八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破立”上下功夫。通过推动平台整合和产业集聚、加快“四无”企业整治淘汰,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转型、创新、可持续发展。5月43日,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海峰来盐,深入海盐工业园区、企业,开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活动,重点调研了海盐高端外资集聚区。

    破——“破旧”,推进“低小散”行业整治

    近年来,通过实施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工业绩效调查、水环境和大气综合整治、“低小散”企业整治等,强势推进化工、造纸、印染、塑料扣板、紧固件等传统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通过整治提升,淘汰了落后产能,提升了产业集聚度和优化布局。

    一是一批劣小企业得以关停淘汰。截至2017年底,全县通过行业专项整治累计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422家,其中,再生橡胶制造行业6家企业,造纸企业8家,印染企业15家,化工12家,废塑造粒行业18家,塑料扣板行业113家,紧固件行业250家。从2018年起,海盐全面开展“四无”企业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着力解决产能低端落后、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截至5月11日,已完成签约关停2833家,其中实际关停831家。

    二是一批企业效益得以全面提升。海盐从2013年起启动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工作,将企业按照ABC三类进行分类,对C类企业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执行政策。2012年至2043年间,海盐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增长66.5%,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增幅为62.9%,单位排放工业增加值增幅259.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2.2%,亩均税收增长19.8%,多项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多年的绩效评价工作也倒逼一批低效产能主动提升,进一步树立了“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机制,优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

    三是一批优质企业加快入园进区。海盐强化顶层规划,鼓励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通过多模式加快两创中心建设,鼓励以镇(街道)或以村抱团开发建设,为小微企业集聚拓展空间。同时根据产业定位及行业特点,每个两创中心制定相应入园标准,设立准入门槛,全面实行合约式管理,对入园企业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产出水平和节能减排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入园企业质量。截至目前,全县实际已建成两创中心6个,建成标准厂房41.7万平方米,在建两创中心11个,在建面积78.3万平方米;入驻两创中心的中小微企业入驻已达94家。

    四是一批要素资源得以充分释放。海盐坚持绩效倒逼与腾退低效用地相结合,通过实施资源要素配套改革,发挥差别化要素价格等政策作用,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转移或关停。针对绩效评价末类企业,鼓励协商收回、土地流转及协议置换等二次开发方式,对已腾出的土地空间通过积极推进再供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盘活存量资源要素。2013年以来,海盐共腾退低效用地6525亩,其中,2017年腾退面积2282亩。一季度,海盐“退散进集”工作完成全年任务的86.3%,列全市第一,共完成整治690家,其中整治四无企业(作坊)670家;实际腾出土地面积1031亩,腾出能耗空间7996吨。

    二、立——“立新”,推进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

    近年来,海盐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进一步加快海盐转型升级步伐,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为工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新崛起再添新动力。

    一是特色平台集聚特色产业。围绕“415”工程,充分考虑实际县情,地理现状和工业基础,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提高区域特色平台竞争水平。目前核电及关联产业已培育核电关联企业76家,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秦山“核电小镇”被列入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国集成家居产业园集聚企业393家,各类配套企业250多家,带动周边地区集成吊顶及配套企业1000多家,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82.3%,被中国建筑装修装饰材料协会授予“中国集成吊顶源发基地”称号。平台建设不断“加码”, 2005年各类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749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2.9亿元。

    二是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12年的569.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56.1亿元。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重点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397家增加到2017年底的507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从2011年底的111家增加到2017年底的137家。培育了一批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家,省级首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1家,市级“三名”试点企业7家。从产品品质看。至2015年末,全县共拥有24件中国驰名商标、17件浙江省名牌产品、2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9件浙江省知名商号,145个市级名牌、商标。“海盐制造”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行业话语权不断提高。

    三是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依托智能装备、集成家居、核电关联等特色产业,链式引进配套生产和服务项目,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海利普和友邦集成吊顶为核心的变频器及新型家居装材料关联的信息产业,以中达特钢为核心的钢铁冶炼及钢管材深加工核电关联产业,以恒锋工具、克劳斯玛菲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415”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四大传统产业规上产值占县内比重从2011年的47.2%下降到2017年的32.9%,五大支柱产业占比从2011年的45.4%上升到2017年的57.7%,产业重心逐渐向核电关联、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转移。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70.6%,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一。

登录|注册
Baidu
map